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magneto X-men

回顧台藝大電影系各屆畢業作品

今年是第三次觀賞台藝大電影系學生的畢業製作,想回顧觀賞了三屆畢業製作,印象深刻的片子及觀影的感思、還有一點對學生作品的思考。​


距離上次參加已是七年前,每次參加都因著不同機緣,這次是認識了咖啡館打工的台藝大女學生。她做了一個關於殯葬業的新聞專題,不時會聽她說影片的進度,比如找到了要訪問的殯葬業者,開車南下高雄訪問。特別喜歡看學生們的作品,常能發現新鮮的嘗試;支持學生不是首要參加的理由,只要活動展出的作品有意思就會看,於此同時也支持了學生。​ ​ ​



這次畢業製作看了兩部片,《別留我在這裡》為導演拍攝患憂鬱症的已逝好友之真實改編故事,呈現患者景況及照顧者的心路。另部《荼靡花開時》則是訪問殯葬業的專題,介紹殯葬禮俗及現今的業界分工。​ ​


憂鬱症患者真實改編

《別留我在這裡》敘述主角韶如患重度憂鬱症,受伴侶吳真悉心照顧。韶如情緒不穩定且會自殘,吳真為了她數度向公司請假,為避免她傷害自己,甚至痛下心將她鎖在房間,那一幕看得很揪心。​ ​


對此片很有共鳴,因自己得輕度憂鬱症。然而主角韶如患重度憂鬱症,且和我的症狀不一樣,她會自殘;我則是狀況嚴重時才數度想著怎麼自殺,但沒真的做過。


認同導演想表達照顧者的心理需調適這件事,別人給我的關心就像丟進了無底洞;同感吳真的心理會不平衡,認為自己一昧地為對方付出,對方卻沒有好好珍惜。如果患者思緒持續走向消極下沉,甚至傷害自己發生憾事,別過於責怪自己沒能撐住對方。​ ​


殯葬習俗的含義

《荼靡花開時》介紹各式殯葬習俗,讓我對習俗的含義多了點瞭解。比如早期常見請人來哭喪的習俗「孝女白琴」,是因為有些家庭的子女較少。也於觀看的過程中想起參與親友喪禮的記憶。​ ​


幾位殯葬業者提到葬禮的三個意義,有進到我的心中,分別是好好地送別、悲傷輔導,以及人際情感連結。前者是為了用心扶養自己的親人,於對方離開人世時,珍視地好好告別。龍巖禮儀服務林俊嘉則為悲傷輔導舉例,「人死掉搞那麼多做什麼;但如果親友死掉直接送火化,然後就回家了。事情處理完但心情還是覺得怪怪的,」藉著禮儀過程,漸漸紓解悲傷,也能協助人回到生活崗位。末者則是家族的親友平時可能根本沒見過,因著長輩死去才得以聚首。也透過共同摺蓮花或做七,彼此相聚時緬懷死者,此時成了情感連結的時刻。​ ​


影片製作者將其定義為新聞專題,我將此片對照電視新聞專題相比評論,此部片缺陷為缺乏敘事性;就如導演蔡子庭於片尾所言,因拍出的素材零散很難拼湊出完整的故事。電視新聞專題相較下更具渲染力,因具備新聞事件發展起伏,搭配吸引人的事件畫面及配樂,引人持續觀看。影片內容為特定主題介紹,並非新聞,我想更適切的定義為專題介紹。 ​



時間回溯到上次看畢展已是二零一一及一四年,兩次都各有一部很喜歡的片子。一四年仍是學生的友人劉達愛拍了部片邀我去看,那時看了幾部片子,覺得題材很新穎。​ 朋友拍攝的影片《迴游》(magration)敘述三個不認識彼此的人過著各自生活,唯一的交集是曾共處在城市的同個地方。有一個概念精準地化為影像讓我很欣賞,藉著第一人稱拍攝彼此生活的視角,呈現出彷如平行線不曾認識的人,有了彼此的間接交集。​ 比如有一幕是其一主角在咖啡館工作,另一學生主角來談升學的狀況;畫面聚焦在前方的學生跟家人討論,背景則是她在正後方的吧台擦杯子。又或是拍出更日常的發生,固定時間搭捷運上班常見到住同一區的陌生人,一起搭著同班捷運出門。​

二零一一年至梅花戲院觀賞當屆畢業製作,於二十幾部影片介紹中挑了一部關於死亡的劇情片《死亡凝像》(Thanatos)。劇情為主角耀廷在一次瀕死經驗遇見死神Elenie,深深為她著迷,為能見到她而一再自殺。創作者透過對生死、生命的思考,建立了一套生死運行的秩序,包括命定死期、自殺及來世觀等等。當時很入迷這樣奇幻淒美地呈現死亡。​ ​


約一兩年後聽見導演回顧早期作品,認為過於沉溺。想了想,以這部片來看,確實沉溺於對死亡的各種想像,過於把死亡當作解脫。​ ​

影評人怎麼評價學生作品的優劣?

我對電影評論並不專業,而影評人已寫過相關評析〈2019大學畢展觀察:談臺灣電影的起點、逗點與句點〉,最後除簡短兩句分享自己想到的基本認知,主要引用影評人赴各校觀賞畢業學生作品寫下的觀察。​​看學生作品我常只能說其很具實驗性、沒有商業包袱的評語;現在想了想,市場已能做出突破窠臼且又能賣座的作品。「在除卻商業回收的包袱之下,這些作品的創作方式更直覺性,時常能找到驚喜。雖然許多作品徒具野心,技術和劇本都有不到位的問題,卻仍有難以忽視的能量在其中發酵。在這些作品當中,我們甚至可以從目前學生所關注的議題、喜好的作品形式來預見台灣電影未來的發展趨向。」「(……)大學畢業製作礙於時間、人生經歷、自籌經費、預算控管、兼顧學業等因素交織影響,多呈現出田野調查不足而缺乏深度的作品。不過淡江大眾傳播系影音組採取聰明且有效的策略,透過與非營利性組織合作,針對社會議題關注族群創作劇本。儘管相較於他所影視名校資源相對薄弱,淡江仍拍出張哲豪主演的《三明三暗》,講述創傷症候群者今昔雙時空交錯的動人作品」─陳宏瑋​


[延伸閱讀]

〈柏林新銳營(後記):盼望更大的培育後盾帶動創作能量〉(2015),此文作者鄒隆娜提及念大學電影系時期,學校培育人才的諸多問題。但已是六年前的資料,可斟酌參考。​



1 次查看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